潘姓男孩起名大全虎宝宝?潘姓男孩起名大全虎宝宝两个字?

潘姓男孩起名大全虎宝宝?潘姓男孩起名大全虎宝宝两个字?

潘建勇摘录整理

崑阳地名取自九世祖潘天立(初名佐)《休闲集》诗句中的“紫气罩崑冈,霞光沐阳谷”

崑阳在唐时是永嘉郡楠溪崑山,北宋神宗元丰年间置清通乡(边怜里)。明改置为四十二都称崑阳村,清置西内区。民国区沿置(后改第五防区)都改乡(延称崑阳乡)。解放后撤区崑阳乡属碧连区管辖。九十年代撤区归县直管。公元 2010 年后撤乡并入桥下镇。

崑阳是潘氏兴旺之地,好礼公之幼子兆玑公是崑阳潘氏始迁祖,一千二百七十多年以来,人才辈出,科甲流芳。文武登进士第者三十八名。史志可查可考从政为吏者六十余人(七品以上,到清亡止)。

潘佐(天立)公,希白公政事诗词载入唐诗宋词集。文尧公,文孝公,文礼公兄弟三人先后登第,一门三进士光宗耀祖。朝卿公,雷焕公父子同榜,科甲佳话。文虎公兵书战策武艺威显朝野。持美公,大鼐公勇冠三军,战功卓著。宋理宗皇帝赐封斗建公敇命《直笼楄》,流芳千古。潘方公,大同公,应奎公, 大全公,文孙公的忠烈载入史册,先祖贤达者不胜数举。有明代刘伯温裔孙,世袭诚意伯,领南京右军都督府刘世延赠联为证,“科甲流芳花系文章门第,乡贤苗裔楠溪诗礼人家”

摘录崑阳潘氏名贤录公开,旨在激励后辈裔孙承志光宗。

《尚志堂》名贤

崑阳潘氏源于好礼公。好礼公是贝州宗城人(今河北邢台市广宗县侯寨)。第明经,累迁上蔡令,治在最,擢监察御史, 坐小累,下除芮城令,拜侍御史,开元三年,徒岐王府司马, 居后母丧,诏夺服,固辞不出。后迁豫州剌史,勤力于治,清廉无所私,然善察细事,下厌其苛。复公累徒温州别驾,任卒。公博学,能论议,节行修整,一意无所倾附,未尝阶勋,居室服用粗苟至终身。世谓清名。生子三,长子金衡,次子银衡, 三子玉衡(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五,良吏。新唐书卷七十六列传,后妃)。

始迁祖兆玑公,字玉衡,号一真。生大唐开元乙卯年(715 年)八月十五日未时。卒于元和丙戌年(806 年)十一月初四戌时。生子一(字通时)。女一,女适郡城双门萧。元配张氏。坟葬梧垟。始祖年少父殁,幼无所附。唐天宝癸未年初冬(天宝二年 743 年),渔民首领吴令光聚众叛乱,众匪沿海道攻占永嘉郡,祖为躲避战乱,迁居楠溪崑山设铸铁炉。繁衍生息,历世相传,子孙瓜瓞。

五世祖厅(塞公三子)名,字正秋。唐懿宗咸通元年(860),浙东裘甫叛乱,屡败官军。朝廷派名将安南经略使王式,任浙东观察使,剿匪平叛。公应征入府兵,屡建奇功。六月叛乱平。功成,升卫军仁勇副尉,随武宁节度使王式征战武宁。累功迁宣节校尉,授魏博魏州录事参军。摘录《永嘉崑阳潘氏宗谱》。

九世祖)初名,后改名天立,字制成,号云衡。生后唐同光甲申年三月廿五巳时(924 年),卒大宋大中祥符庚戌年四月口口时(1010 年)。塟梧垟庄后,配倪氏,生子一。公登南唐保大戍申科进士第。累迁(南唐)刑部员外郎。《资治通鉴》卷五十五摘录“唐主好文学,故熙载与冯延已,延鲁,江文蔚,潘佐,徐铉之徒皆至美官”。入宋仕御史台谏院司谏,历升潭州通判,武安军走马丞受。公莅政清慎,发奸摘伏如神。淳化癸巳年(993),诰老致仕,赐授直秘阁学士,荆湖南路观察使,还乡定居,修建府邸(潘氏宗祠)所着诗文昭列郡志。有《归闲集》二十卷传藏于家。优游桑梓,八十有七。搞录《永嘉郡志》、《崑阳潘氏宗谱》。

九世祖姜,名,字制诰,(行懿公三子),生后唐清泰甲午年五月初四,(932)卒失考,配钱氏,生子三。公博史通经,以课学为业。北宋干德年间,(963 一 968)有友人荐识吴越国福州郡守鲍修让,携眷赴闽为吏。余事失考。摘录《永嘉崑阳潘氏宗谱》。

十二世祖同,字友节惟道公之子),生宋干兴壬戍年正月十三日。配茗岙陈氏,生子四(贞,明,廉,义)。卒,墓地俱失考。公州学贡士入太学,多次参试不第。荐授荆湖南路潭州司士。历升叙州签书判官厅公事。携眷赴任。余事失考。

十三世祖掌恩,名,字子文,小字怀贵,号隐涵。公自幼志向高远,博览群书,下笔滔滔不绝。曾游学东京,洛阳等地。时值北宋末期见朝中政事混浊,不愿入仕。遂隐居于乡, 课学后辈,培植斯文。氏族人才辈出,科甲流芳。着有文集若干卷传世(巳佚)。(摘录《温州府志》、《永嘉崑阳潘氏宗谱》。

十六世祖延寅,名文虎,字守山,号武子,灼公之次子。公登靖康丙午科武状元(右榜进士第一名)(1126 年)。《宋史, 钦宗纪》摘录“靖康元年五月壬辰,诏天下举习武艺兵书者”。初授步骑将领,参东京守卫战。擢成忠郎。历升东南十一将, 江东副统领(同统制),统制。翊卫郎,江东副都部暑,西头供奉官。干道癸丑年(1169),患疾致仕,越年卒。赐赠宣正大夫,步军都指挥使,知邵州。谥号《武魁》葬敕建五凤楼(瑞安马屿一甲潘山)搞录,《宋,登科录》、《温州府志》、《浙江通志》、《永嘉崑阳潘氏宗谱》。

十六世祖延庚, 文孝,字少颖,约公次子。绍兴五年乙卯科(1135 年)中举进士,初授临安府干办,秩满擢太常寺丞, 主簿。干道年间功升太常寺少卿。卒,墓地失考。摘录宋,周必大《平园续稿》、《温州府志》《宋,登科录》《浙江通志》《永嘉崑阳潘氏宗谱》。

十六世祖延克, 文尧,字则明,约公长子。绍兴八年戌午科(公元 1138 年)中举进士,任职建宁教授。元配张氏。摘录宋,周必大《平园续稿》、《温州府志》、《浙江通志》、《宋,登科录》、《永嘉崑阳潘氏宗谱》

十六世祖延序,文礼,字崑云,约公三子。绍兴十五年乙丑科(公元 1145 年)中举进士,任职金坛知县。摘录宋周必大《平园续稿》、《温州府志》、《宋,登科录》、《浙江通志》、《永嘉崑阳潘氏宗谱》。

十七世祖泗感,,字资授,号秀卿,延龄公次子。生绍圣乙亥年(1095 年)八月十五日口时,卒绍兴辛已年二月初四酉时。塟梧垟茅墩。配菰田戴氏,生子二。公登政和乙未科进士(1115 年),初授休宁县丞,建炎二年。擢大理评事,因政和乙未科蔡京为主考官,任官受挤,公不舒,引疾致仕还乡。摘录,《宋,登科录》,《温州府志》《浙江通志》《永嘉崑阳潘氏宗谱》

十七世祖泗桧,名,字德荣,文孝公之子。太学生,多次参考不第,淳熙辛丑年(1181 年)荫恩补宣德郎,乙已年授昌化县丞,累迁知建德县。其后失考不详。摘录《永嘉县志》《永嘉崑阳潘氏宗谱》。

十七世祖泗柽,(1131 一 1209)名,字德久,号转庵,文虎公之子。永嘉四灵诗派先导者,平生喜为诗,下笔立声名籍。参考进士不第,喜游学交友,名流为朋。干道乙卯年(1171),荫恩补建康戍幕府官员,淳熙十六年(1189),召试入选,迁下班祗应,随使节北征。越年回,功擢阁门宣赞舍人,福建路兵马铃辖。烦职致仕还乡,隐居郡之潘桥,诗酒自娱。着有《转庵集》若干卷,叶适作序,其序言诗二首存世。摘录《温州府志》《浙江通志》《永嘉崑阳潘氏宗谱》。

十八世祖绍雍 庭翼,字扬卿。小名汝翼,小字元成,泗瑞公长子。生宋大观乙丑年十月十五日卯时,卒,墓地失考。配陈氏。生子二(胜光,淘光)。公登绍兴十八年壬辰科进士第。因外祖古不仕。孝期满后,擢授分宜县丞,知县事。摘录《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》《宋,登科录》《温州府志》《浙江通志》《永嘉崑阳潘氏宗谱》。

十八世祖溥 孝恭,字恭溥。公登绍兴第,历左通直郎,主管德安府城北右厢公事。官终安庆府制置使。摘录《宋,登科录》宋《括苍金石志补遗》《昆阳潘氏宗谱》。

十八世祖琮,字元琮,泗渊公三子。生宋绍兴辛未年二月十四日。公登淳熙八年右榜进士第(武科)。步骑将领,历升安丰军防御使。摘录《宋,登科录》(浙江通志)(温州府志)(永嘉崑阳潘氏宗谱)。

十八世祖时美,字元瑞。生宋绍兴已卯年五月廿六日。公登淳熙丁未科右榜进士第(武科),累迁振武校尉,看班祗候。《宋,登科录》(温州府志)(永嘉昆阳潘氏宗谱)。

十八世祖元喜,号韦齐,泗感公次子。生建炎丁未年十月初一子时,卒庆元丙辰年十月初三午时。葬下庄坟湾,元配苍坡李氏,生子一。公登干道壬辰科进士第(1172 年)。初任袁州教授,偶感小恙,称疾致仕,归隐于乡。摘录《宋,登科录》《温州府志》《浙江通志》《永嘉崑阳潘氏宗谱》。

十八世祖景辰,字奉先,文礼公长孙。生于宋绍兴已卯年四月十六日。公登绍熙元年右榜进士第(1190),初授禁军步军校尉,利州帐司文字。历升利州路兵马铃辖。擢阁门宣赞舍人累迁常德府防御使,荆湖北路部署参军。摘录《宋,登科录》《温州府志》《浙江通志》。

十八世祖资深,名朝卿,字春卿,泗熙公之子,雷焕父, 干道八年(壬辰科 1172 年)父子同登进士第,是年五十一岁, 累封承仕郎致仕,是年十一月甲寅,公卒,享年七十有八。摘录宋《陈博良文集》《温州府志》《宋,登科录》《永嘉崑阳潘氏宗谱》。

十九世祖 雷焕,字省之。朝卿子。干道八年(壬辰科 1172 年),与父同登进士第,授宣州诸曹参军,累迁上饶知县。摘录宋《陈博良文集》《温州府志》《宋,登科录》《上饶县县志》《永嘉崑阳潘氏宗谱》。

十九世祖凯,字南夫。生子四。公登宋理宗绍定己丑科进士(1229 年),授常德府教授,时勇信军似作乱,公驰马入营,裂帛树立于营门口“在营非叛乱军士皆归伍”,军士无敢后者,叛乱乃止,郡人德之,立祠祀焉。功升监察御史,朝奉郎,以宗正少卿直秘阁修撰,迁华文阁待制,知漳州。淳祐年间升刑部侍郎,朝奉大夫。自请外调,擢宝章阁待制,知太平州军州事,任卒。摘录《宋,登科录》宋刘克庄《后村先生大全集》卷六九。《温州府志》《浙江通志》《永嘉崑阳潘氏宗谱》。

十九世祖棠,名惟一,字景参,小字孙棠,濬先公次子。登绍熙庚戌科进士,(1190 年),授湘阴县主簿。擢调利川路帐司文字,历升知新建县,擢知隆兴府未赴,得疾以殁。生子一(叔牙)。摘录宋,吴泳《鹤林集》《温州府志》《浙江通志》《宋, 登科录》《永嘉崑阳潘氏宗谱》

十九世祖珽,名,字宗绍,小字铜孙。公登淳熙十四年丁未科进士第(1187 年)授湖口县主簿,擢调建德府签判。累迁左通直郎,安丰知县。摘录《宋,登科录》《温州府志》《浙江通志》《永嘉崑阳潘氏宗谱》

十九世祖鼐,名持美,字金孙。公登淳熙八年右榜武科进士第(1181 年),公智勇双全,勇冠三军,以征伐显。初授禁军右卫帐司文字,历升统制,寿州忠正军部署总管。官终副都指挥使,知郴州。摘录《温州府志》《宋,登科录》《浙江通志》《永嘉崑阳潘氏宗谱》

十九世祖璇,名宗昭,字玑孙,元喜公之子。生绍兴丁卯年八月廿七日已时(1147)。元配表山郑炎公女,生子二。卒失考,塟徐山圹下,坟有华表墓亭。太学内舍生,绍熙元年(庚戊年 1190)。光宗登位,特赐进士升甲,授太平州诸曹参军。历升临安府签书判官厅公事。摘录《宋,登科录》《宋会要辑稿, 选举》《温州府志》《永嘉崑阳潘氏宗谱》。

二十世祖 方,字规夫。蒙龙公长子。生开禧丁卯年正月廿九日戊时(1207 年),卒于德祐二年(1276 年)。元配陈氏,生子二。登宝祐丙辰科进士第(1256 年),初授当涂县丞,累迁明州签判,左通直郎。擢调监庆元府市舶司。德祐二年春.庆元附降,公不屈赴水死。明洪武初,诰赠英烈威武破虏大将军(宣威将军)供奉广济庙(后改忠烈寺)配昌(寺毁于清雍正年间)。摘录《宋史,忠烈传》《宋,登科录》《温州府志》,《永嘉崑阳潘氏宗谱》。

二十世祖显恩,(巽公之次子)名,字显恩。公登嘉定十六年癸未科进士第(1223 年),历升朝奉大夫,知建康府。摘录《温州府志》《宋,登科录》《浙江通志》。

二十世祖昌,名,字思昌。谦光公之子。公登嘉定十六年癸未科进士第(1223 年),初授桂阳县丞,迁常德签判,擢著作郎,迁大理评事。摘录《温州府志》《宋,登科录》《浙江通志》《永嘉崑阳潘氏宗谱》。

二十世祖璘,名叔沂,字思璘。锡孙公之子。公登嘉定十三年庚辰科进士第(1220),授利州府诸曹参军,擢左通直郎,潭州签书判官厅公事。摘录《宋,登科录》《昆阳潘氏宗谱》《温州府志》。

二十世祖 琥,字显恭,崧公之子。生宋干道壬辰年(1172) 正月廿六日,卒失考。配平阳钱氏。生子二。公登嘉定元年戊辰科进士第,授湖口县主簿,累迁川陕宣谕使。《宋,登科》《温州府志》《浙江通志》。

二十一世祖宗玘 大全,字希点,镇公之子。生绍定辛卯年五月初八(1231 年)卒德佑元年(1275 年)配钱氏,生子一。墓地失考。公登咸淳元年乙丑科进士(1265 年),授滁州帐司文字,迁濠梁主薄。时值元军攻宋,江南纷纷陷落。公率士民退至金坛。摘录《宋史,卷四十七本纪第四十七》知金坛县李大成率义局官,含山县尉胡传心,阳春主薄潘大同,濠梁主薄潘大全,进士潘文孙,潘应奎攻金坛城,取之。镇江统制侯岩, 县尉赵嗣滨助元大军来战,成大二子及大同等皆死。明洪武初诰赠宣武将军供奉广济庙(后改忠烈寺)配昌(寺毁于清雍正年间)。摘录《宋,登科录》《温州府志》《永嘉昆阳潘氏宗谱》。

二十一世祖 定,字斗建,显道公之子。生庆元丙辰年(1196 年),卒宝祐丙辰年十月十六日(1256 年)。葬四十四都陈岙。公博学多才,少有才名。登嘉定十三年庚辰科进士第(1220),授秀州签判。历升太子讲读,福建路帅参。提调两浙路提点刑狱公事,勤政清廉。擢新安吉州司理从侍郎,监司农寺。淳佑拾贰年,秩满朝诏斋郎补选,回乡探亲。帝下敇命诏之。调监襄,樊,宜,州措置屯田,修渠堰诸事。患疾乞辞未赴。居故里,力行善事,维护乡邻。整宗祠续修宗谱,成。疾重而殁。赐赠门下侍郎佐侍中,知徽州。摘录,《宋,登科录》,《温州府志》,《浙江通志》,《福建通志》《续资治通鉴,拾遗》《浙江永嘉崑阳潘氏宗谱》。

二十一世祖 希仁,字宗舜,绪公长子。生嘉定庚辰年(1220 年),卒至元癸未年七月二十日已时,配林氏,不继。太学生,公参试绩二优释竭。初授录事,历升将作少监。摘录《浙江通志》《永嘉昆阳潘氏宗谱》《温州府志》。

二十一世祖 起予,字瑞生。公登嘉熙二年戊戌进士第(1238 年),累迁吏部左司郎中。摘录《温州府志》《浙江通志》《宋,登科录》,《永嘉崑阳潘氏宗谱》。

二十一世祖宗彦,榜名希圣,名文卿,字瑞蒙,号杏山, 绎公长子。生大宋嘉定十七年八月二十五日未时(1224 年),卒至元丙寅年(1287 年)十月二十六日丑时。坟葬东溪柯师湾南山。元配绿涨斯氏,继配叶氏,娄氏。生子二。公登宋理宗宝祐四年丙辰科进士(1256 年),初授常山主薄,积功历升监察御史,擢朝请大夫,左司谏。迁户部侍郎。公忠耿正直,率六馆论丁大全。《宋史,本纪》卷四十七,本纪第四十七。摘抄“侍御史陈过请窜贾似道,并治党人翁应龙等,不唉报而去。监察御史潘文卿,季可乞从过所请,乃命捕应龙下临安府狱。”“庚寅,左司谏潘文卿,右正言季可,同知枢密院曾渊子,两浙转运副使许自,浙东安抚王霖龙相继皆遁”摘录《宋,登科录》《宝祐四年登科录》《温州府志》《永嘉昆阳潘氏宗谱(宋残谱)

二十一世祖 希古,字宗禹,号梧风。绪公次子。生嘉定癸未年十一月十三日亥时(1224),卒于至元壬辰年四月十八日辰时。坟在潘庄,墓有海棠园楼阁。配豫章汪氏,生子二。公性温和睦邻族未尝挟上以凌,下人服其德,元授乐清县尉,干戈扰壤之中,跟族孙西昆(叔镇)力护乡里,人皆感佩无涯。摘录《温州府志》《永嘉崑阳潘氏宗谱》。

二十二世祖榜名希白,名怀古,字宗垢,号渔庄,斗建公之子。生宝庆丙戌年正月初五未时(1226 年),卒祥兴庚寅年七月廿一申时(1279 年),葬花柳圹,配失考。生子三。(福基,禄基,笃基)。公幼有奇颍,立志高明。初入太学,文声绰着。翰苑名公,莫不器重。登宝祐癸丑科进士,(1253 年),初任干办临安府节制司公事。趋公务而不倦,抚黎庶如子弟。秩满不调,引疾而归。父殁丁忧守孝。期满归隐,卜筑于郡之花柳圹,览山水之胜,一时文会,名流云集,相为赋诗小酌。着有《柳圹集》。德祐乙亥年(1275 年)诏起为文馆检阅,敷文阁侍制,公以元兵太盛不赴,越三年卒。摘录《宋词大全》第五册潘希白《宋,登科录》《温州府志》《永嘉昆阳潘氏宗谱》。

二十二世祖禹孙 ,名,字文孙。宗芳公次子。生淳佑乙酉年十一月廿一日丑时(1249 年),卒德佑元年(1275 年)。配芙蓉陈氏,不继。公登咸淳十年甲戍科进士第(1274 年)。德祐元年将擢有司,陪族亲梦申前往建康府赴任,时值兵戈,路过金坛,江南多地陷落。《宋史,本纪》卷四十七本纪第四十七, 摘抄“知金坛县李成大率义局官,含山县尉胡传心,阳春主簿潘大同,濠梁主簿潘大全,进士潘文孙,潘应奎攻金坛城,取之。镇江统制候岩,县尉赵嗣滨复助大元兵来战,成大二子及大同等皆死”。明洪武初诰赠武德将军,供奉广济庙(后改忠烈寺)配昌(寺毁于清雍正年间)。摘录《宋,登科录》《温州府志》《浙江通志》《永嘉崑阳潘氏宗谱》。

二十二世祖嵋,字应奎,斗明公之子。公登咸淳十年甲戌科进士第(1274 年)。德祐元年,将擢有司,跟同榜族弟文孙陪同梦申建康府赴任,路过金坛,时值兵戈,江南各城陷落。《宋史,卷四十七本纪第四十七》摘抄“知金坛县李成大率义局官,含山县尉胡传心,阳春主簿潘大同,濠梁主簿潘大全, 进士潘文孙,潘应奎攻金坛县,取之。镇江统制候岩,县尉赵嗣滨复助大元兵来战,成大二子及大同等皆死”。明洪武初诰赠武毅将军,供奉广济庙(后改忠烈寺)配昌(寺毁于清雍正年间)。摘录《宋,登科录》《温州府志》《永嘉崑阳潘氏宗谱》

二十二世祖禹圭,字景成。坟梧垟逆水垅夫妻合葬。公习举子,业从学于嘉定癸未科进士吴震一先生之门。读书至忘寝食。每作文清新俊逸,与兄敬义翁期高大其门闾。初号梅屋,改号至轩。不幸赍志以殁焉。安人林氏方年二十有六。冰蘖自持,训诲三子。操理家政,不堕先声。重建堂构别立贤儒馆。令子肆业,其间其家法之严,如此安人。明洪武年间朝昭旌表其门闾。墓立牌坊,彰表其德。摘抄《永嘉县志》《昆阳潘氏宗谱》

二十二世祖衍翁,字景哲,号松庵,别号万一。公兄弟俱受经于宝庆丙戍进士永年先生门下,得其秘,旨博通史,籍有声望。每作文一篇,人咸传诵,士大夫莫不器重。竞未得大用, 赍志殁焉可慨矣。夫秘书咸淳进士林一龙志其墓,坟上石书。宋荥阳潘万一学士之墓。

二十二世祖莘,字景衡,号竹庐。公典型端严,言行交修, 议论精详,文章雄伟,乡里推重,极为业师翁先生所器重。时值兵凶,遂自日嗨不肯应试,居家课训二子。

二十三世祖大鼐 ,名,字叔镇,号西崑,景衡公长子。生淳祐癸卯年十月初七寅时(1243 年),卒大德丙午年八月廿七日已时(1306 年),配芙蓉陈氏,生子三。坟下吕合葬。公精通书史,酌酒赋诗,喜结郡邑英俊,富甲一乡,咸淳年间买民田为公田。登咸淳戌辰科右榜进士第(武科)(1268 年),授督府械宜文字官,忠义奋发,勇冠三军。值时兵戈,负伤患疾。退隐居田,力行善事,乡族赖以维持。延明师以课诸子侄,培植斯文,至老不倦。着有诗文《西崑集》二十卷传藏于家。摘录宋,咸淳进士林一龙《石室文集》赠诗叔镇公,“世道论胥可怆然,谁能砥柱过奔川。浑身已觉都为胆,举目应难与并肩。爱慕咸称如赵日,欢呼更望做苏仙。西崑不但乡人仰,多有北人亦眷传。”《宋,登科录》《浙江通志》《永嘉崑阳潘氏宗谱》。

二十三世祖 大同,字梦申,小字叔仕,景衡公次子。生大宋淳祐乙已年八月初六卯时(1245 年)。墓地失考,配林氏,生子一。公登咸淳七年壬申科进士第(1271 年)授阳春县主簿。德祐元年(1275 年)秩满擢调建康府签书判官厅公事,左直通郎。时值兵戈,江南各地陷落。《宋史,本纪》卷四十七本纪第四十七,摘抄“知金坛县李成大率义局官,含山县尉胡传心,阳春主簿潘大同,濠梁主簿潘大全,进士潘文孙,潘应奎攻金坛城,取之。镇江统制侯岩,县尉赵嗣滨复助大元兵来战,成大二子及大同等皆死”。明洪武初诰赠显武将军。供奉广济庙(后改忠烈寺)配昌(寺毁于清雍正年间)。摘录《宋,登科录》,《温州府志》《永嘉崑阳潘氏宗谱》。

二十四世祖养颐,字正卿,藤隐。公少勤学终成大儒。以科举法学,行则理学。元朝庭诏其上都城,不赴。日晦隐居藤溪。求志乐道,视名利泊如也,诗文典宝详赡。所着诗文《正卿文集》二十卷。摘录《永嘉县志》《永嘉崑阳潘氏宗谱》。

二十四世祖养晦,字明卿。公文学韫籍,元以明经授乐清学教谕,转任永嘉学教谕,升授福建福州路教谕,烦职辞官归隐。摘录《福建通志》《温州府志》《永嘉崑阳潘氏宗谱》

二十四世祖开旭 ,名,字仲初。公登洪武乙丑科进士第(1385 年),授南昌府教谕,迁石城县令。公不舒。烦职致仕归隐。诗酒自娱。有文集二十卷传藏于家。坟在一里墓亭庙后石坟,配郡城冯桂公之女。生子二。摘录《温州府志》《明,登科录》《永嘉崑阳潘氏宗谱》。

二十五世祖国壁,名文奎,字景昭,小字拱中,号愚庄。曾祖名维贤,祖名顺之,父名尹升,生明洪武元年(戊申 1368 年)二月十六日卯时,配刘氏。国子生冶书。三十岁浙江丙子科乡试第五十四名,会试第三十四名。明惠帝建文二年进士, 三甲第七名。授鸿胪寺行人,建文四年授皇命出使朝鲜,上赠衣一袭与,公不受。丁亥使臣文奎还。公温雅风流,清不近贷, 唯求诗卷。迁许州知州。永乐丙寅年有近臣荐其诗文,擢詹事府左春坊司直郎。历升汉阳府同知。以清慎宽厚,廉洁爱民。秩满擢为福建布政司参议。将家乘赉至任所,以求即于任,后嗣择闽之琅湖而居潘氏。七次参修国史。宣德五年,公六十四岁时衣锦还乡,荣归故里。摘录《浙江通志》《明,登科录》《温州府志》《永嘉崑阳潘氏宗谱》《同年小录》。

二十六世祖土愤,字伯大(国晋公长子),生泰定丙寅年八月十四日寅时(1326),卒永乐癸未年二月十七日。坟塟处洲涨溪。配菰田合戴溪公女,续配处州王氏,生子五(金均字均一, 金定字定一,金彪字均彪,金登字均四,金进字均进)公从军征战,洪武初,功授处州卫指挥司知事,历升经历司经历。

二十八世祖大基,字哲深。公质敏性孝,府学贡士,翰林院典籍,以修洪武宝录永乐大典成。升翰林检讨。父母居乡年迈乞辞。赐归任温州府学博。登乡之有逋负焚券而不责其偿,当时莫不多其好义。享年九十有六。诚所谓大德者,必得其寿也与。摘录《温州府志》《浙江通志》《永嘉崑阳潘氏宗谱》。

潘潮生,铭宪公子。同治年间举人,恩补广东南海知县,历升广东布政司直隶厅通判。摘录《温州府志》《广东通志》。

潘丹生,(宗澜公之孙),府学贡士,授职县学训导,累迁五品衔温州府学司训。摘录《温州府志》《永嘉县志》

潘宗澜,号少湄。宗耀弟,道光五年乙酉(1825 年)岁拨贡,授职直隶州通判。着有《补梅帖研斋》摘录《温州府志》。《永嘉昆阳潘氏宗谱》。 潘宗耀,字绳武,号虹桥。九岁能呤诗作文。清仁宗嘉庆六年(1801 年)拨贡旋中举人。七次考进士不第。嘉庆廿二(1817 年)大挑一,三科以上会试不中举人,挑取其中一等的以知县分拨江南南河供职。以父丧归家,丧期满任丹徒知县。凡有讼者,随时审问。案无留牍。累迁浦江知县,赴任途中得疾以殁。着有《五梅一研斋》摘录《温州府志》《浙江通志》《永嘉崑阳潘氏宗谱》

潘瑞望,字纯疆。道光年间武举人。摘录《永嘉县志》《永嘉崑阳潘氏宗谱》

潘铭宪,字季文,号少城。道光二十三年由生员捐县丞,分拨广东署揭阳丞,再署镇平知县,调署平远,普宁二县。值时洋寇攻省城,大吏仅仅自保。铭宪以孤城挡贼,无兵无响,身率士民大小二百余战。寇首见城难破,遁攻它地。因保普宁城有功,民建祠祀之。钦赏花翎洊陛知府。摘录《广东通志》《温州府志》《永嘉崑阳潘氏宗谱》。

潘光分,嘉庆十五年庚午科(1810 年)举人,授文林郎, 任职州判。摘录《温州府志》《永嘉昆阳潘氏宗谱》、

潘埙,号石城。嘉庆二十三年戊寅岁贡考(1818 年),授教习,历任繁峙知县,石楼知县,朔州知州。摘录《山西通志》《温州府志》《永嘉崑阳潘氏宗谱》。

潘海,字纳川,乾隆五十年乙已科中举。着有《半耕堂集》摘录《永嘉县志》《永嘉崑阳潘氏宗谱》。

潘谓璜,字贯英。宣统已酉年选拨,朝授江西宁都州签判。民国初期助银壹仟贰佰元,创办西内区第一小学,摘录《永嘉县志》《永嘉崑阳潘氏宗谱》。 潘铭恩,字仲殷,号少石。潘埙公子,道光十四年甲午科(1834 年)举人。历任广通文山知县,潞州知州,普洱府知府, 赠道台卫。摘录《温州府志》《云南通志》《永嘉昆阳潘氏宗谱》。

潘茂道,名文元,字宗理。清世宗雍正年间,岁贡士。挑科选绩优者分拨,授诸暨州学训导,历升学政。摘录《永嘉县志》《绍兴府志》《永嘉昆阳潘氏宗谱》。

「宋」潘希白诗句:“戏马台前,采花篱下,问岁华,还是重九。恰归来,南山翠色依旧。帘栊昨夜听风雨,都不是, 登归时候,一片宋玉情怀,十分卫郎清瘦”。“红萸佩,空对酒。砧杆动微寒,暗欺罗袖,秋已无多, 早是败荷衰柳。强整帽檐欹侧,曾经向,天涯搔首。几回忆, 故国莼鲈,霜前雁后”。

潘怀素,(1894 一 1978)原名茳,字思白。二十多岁既远渡重洋,先后留学日本,德国,获博士学位。归国后任职晨报记者,聘请为黄浦军校政治教官。兼多所大学教授,民国二十四年(1935)北京大学十七位教授联名发起抗日救亡宣言人之一。一二九运动期间是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始成员。建国后任国(政)务院参事。平生酷爱音乐。1953 年任中央音乐学院教授。在乐律方面有很深造诣,隋唐古乐和民间乐律研究专家。一九五七年翻译出版《敦煌琵琶谱解读》,发掘和整理中国纯正古音乐二十三不等分纯正律,被现代词曲界誉为音乐奇人。

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@foxmail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niumingzi.com/2836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