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/曹天晟
“书房”在我们家l乡的称谓中很普遍,无论城里人乡里人,有钱人没钱人,只要有几间房必有一间称之为“书房”。

小时候听大人称谓“书房”时,我以为是舒服的“舒”才称之为“舒房”。因为,普通人家的书房不是为了家人专门读书藏书而设的,而是因为生活起居、来人待客都是在“书房”里进行和完成的。就好比大清宫内的“上书房”是商议国家军机大事的机要所在。所以,老百姓把家庭中有丰富生活内容的房子或叫“舒房”或叫书房都不为过。 (其目的都是方便生活舒适而已。)那个时候,无论是城里还是乡里,普通人家虽有“舒房”而书房里却没有几本书,也没有文房四宝的笔墨纸砚摆放其中。这说明了当时人们文化生活贫乏和经济水平的低下。所谓“书房”只是人们由古至今延续下来的一种叫法而已。

由于我们国人对方位尊卑、高低(下)理解各异,不同的地方,“书房”所处的位置会不同。据我的观察和理解,我们凉州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的“书房”,所建位置一般在院子的正上方,经济条件好的人家会出廊拔檐建得更气派一点,以彰显以人为本和对文化尊重的理念。随着对生活的深入,我慢慢地理解了百姓心中所谓“书房”的内涵和功用。这就是说,在我们中国人的居住空间里必须要有一个大一点的房子,或会客议事或家中长辈居住。因为有客往来,“书房”里总是要摆放些家中比较值钱或充门面的物件。诸如琴桌书柜等样式好的家具,上墙还要挂上中堂对联和名人字画;而读书人家一定会有数量不等的书摆放在书柜里,或许还有笔墨纸砚文房四宝放在书桌显眼的位置。这样以来书房就成了一个家庭最光鲜亮丽,也最能说明主人兴趣爱好、生活水平和身份地位的地方。所以,大凡有点文化和舞文弄墨的人,都会想有一个适合自己的书房,也许是附庸风雅,也许真的是为寻找自己的一处精神空间。因此,我也受其影响,希望有一天拥有一个自己的书房。然而,书房这个之于我来说既神圣又向往的地方,则是随着居住条件的改善和兴趣爱好的养成从无到有形成的。

三十多年前,我曾梦想自己的书房应该是这样的,书案不大,有文房四宝摆放;书柜不多,有经史子集在上;时读古今书籍,时临名人字画;间或余音绕梁三日不去,亦品香茗醇醪一杯留香。书房无名无号,空间虽小仅为斗室,而身在其中可谓乾坤之大之个人舞台。正如刘禹锡文《陋室铭》所云:“山不在高有仙则灵,水不在深有龙则灵。”书房不在于大小,而在于能否安顿住身心。梦想与初心相伴,爱好与努力并存。书房终于得以实现,书房里的书渐渐多了起来。读书、写字已成了我生活中一种不可或缺的形式和内容。

每有闲遐必会进到书房里环顾一番,虽物品摆放杂乱无章,然取放方便已习惯顺眼。时常翻翻桌上的书籍,看看墙上的字画,每每多了几分雅意而达到修身养性、平复骄气,颐养气势的目的。尤其是临帖习字在点画撇捺上有所心得时,“听琴寻古韵,开卷得新欢”之感油然而生。

所以,有时我在想,这种不役市井世俗之乐,不伍虚假官场之荣,兴之所至,唯我独尊;书斋虽小却能容我鸿鹄之志,陋室仄逼可允己放浪形骸,信手塗抹,任情荡漾,也许就是我和许多人要营造属于自己一间书房的目的和所在。
老曹2022.12.10修改于凉州老宅

此图系作者曹天晟(右)和编者王旭红(左)壬寅初月合影
编辑王旭红编后小记:
记得乾隆時期有副联赞某地名宅。联曰:"室有余香,谢草郑兰窦桂树;家无长物,唐诗晋字汉文章。”天晟亦属于爱书读书写书(法)之人。此文虽短,但他如邻家小弟,娓娓道来,陈情于书房的内心感受是真实唯美的。
古人云: ″养心莫若寡欲,至乐无如读书。"书房虽有大有小,藏书亦多亦少,但都寄寓着修养情操,也盈溢着凉州本土文化悠久韵香。愿我们书房的书香久久,韵味悠长。

凉州南城门楼十五圆月照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niumingzi.com/3926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