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知从何时起,河南浚县的浚字不读jun而是读xun。从几百年前的北宋上溯的西汉,这里是黎阳县,北宋政和五年,由于黄河水患改成了浚州,直到明洪武三年(1370)又降浚州为县,成了浚县。

“浚”字在当地人发音为xun县,而出了浚县,外地人就很容易地读成了jun县,这使得浚县人很不理解。出差在外,投宿住店,你一说是xun县,服务员就忽闪着明亮的眼或迷离着半瞌睡的眼:“怎么写”?最后你不得不自己在住宿登记表上写出“浚县”。“哦,这不是浚jun县吗?”怎么说是“jun”呢?解释不清。回家一查字典,“浚”,还真的标注“jun”音,另一读音为:“xun县,在河南省”。象这样因方言音而成为地名专用字的事儿还真不少。我想,浚字一开始可能就是读jun,不知什么年代就把jun读成了xun,jun和xun之间使浚县人多了许多困惑,也多了许多尴尬。

就是这个浚县,怀中抱着两座山,一座是浮丘山,另一座就是大伾山。历史上曾一度称作黎阳山。有许多浚县人只要远离故土重返家乡,远远望见这座山,望见山顶的八卦楼,心中就会涌起一阵热浪,到家的感觉就真实了许多,在浚县人心里,这就是一座圣山。可是,这大伾山也怪怪的,也有许多外地人站在写有“浚县大伾山”的宣传牌前,嘴巴半张半合,一脸的迷惑,五个字有两个字不知怎么读,把握不住“伾”字的准确读音,是“pi”呢,还是“pei”?在过去,知道大伾山的人不多,浚县人一说大伾山,往往让外地人理解成“大别山”,也闹得浚县人很尴尬。这几年乘着旅游的浪潮,经过浚县人的不懈努力,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大伾山。

大伾山海拔135米,因在千里平原上却显得孤峰突起,加上它青石峥嵘,自成风韵,苍松古柏相簇拥,古刹白云相陪衬,檐角的风铃呼唤着千年的往事,落日的余辉映照着石崖上的苔痕,加之过往的香客匆匆的身影,一声孤雁划破林稍的长鸣。大伾山更显的神秘而庄严,这就让人陡增了许多敬意和向往。千百年来,山上的八丈佛爷七丈楼,勾动多少寻古探幽者的思绪,启动了多少诗人的灵感,让多少艺术家和宗教信徒驻足。刘秀曾在这座山上祭天设坛,李世民曾在大石佛前顶礼膜拜,刘桢留下了《黎阳山赋》,王维奋笔写下“蔼蔼黎阳川,孤峰没云烟。”范成大拈须长吟“大伾山麓马徘徊……”王阳明、王铎也来到这里,在苍黛色的崖壁上题刻下了诗作。

大伾山,就是一部厚重的文化宝典,也有着许多动人的故事。她记录了浚县大禹时代的洪荒、隋唐瓦岗军的呐喊、明清时期的繁荣,让后人为之笑、为之喜、为之自豪。因为有了这座山,浚县便有了活鲜鲜的希望,浚县人心中便有了沉甸甸的寄托。天南海北的外地人也便有了了解浚县的窗口,有了透过窗口看浚县的机缘。
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niumingzi.com/953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