甜字五行属什么及含义,甜字五行属什么名字?

司天在泉时空认识的二合而一体系

【作者:赵致生(1943-2021),《五行理论的数理》一共85篇】

司天在泉,中国钟鼎文化时代研究天象事物的一种理论学说,中国古人观察天象认识自然事物的一种认识方法。其理论的来源,产生于中国古代的运气学说

运气,在现代已经与命运结合在一起,成为表达机会、机遇的一个专用词汇。通常只用来表达命运的随机性与不确定性。

追根朔源,这种认识是在先天八卦后天八卦的变革后,受占断吉凶、卜测祸福的爻卦算命之术影响而形成的。

在先天八卦到后天八卦之变后,司天在泉中的运气学说易经》的占卜之术替代失去了作为一种认识世界、认识宇宙、认识自然的方法论与认识论的作用。

所以,司天在泉理论所产生的天象论气象论的成果,也就变成了民间的神话传说。

但是,在中国传统的中医学与武术中,仍然有司天在泉的运气理论被继续应用。如武术中,把气贯注到身体的某个部分称为运气。在中医经络学说中,也有与此相同的行气之法。

但是,受封建文化垄断的影响,运气理论变成了天机不可泄的东西,成为帝王的秘学、老百姓的禁学。“气”的神秘化,使司天在泉理论变成了《易经》后无法理解的一个知识盲区。

那么,什么是呢?

中国对气的属性系统解释有七种:

1、气没有一定的形状、体积,能自由散布的物体称为气体。

2、呼吸,是一种生命的体征。

3、自然界属性四象:寒、凉,温、热,称为自然属性四气。寒气、热气、凉气、温气四象的变化,称为气象或者气候,或者称为五行之气:风气、湿气、燥气、暑气、寒气。

4、鼻子闻到的味:称气味。有膻、腥、香、臭、腐。

5、嘴能品尝到的味道:酸、甜、苦、辣、咸。

6、人的精神状态:气概、气节、气魄、气派、气馁。

7、人的表情:喜气、怒气、悲气、哀气、思气、恐气、惊气称为七情。

此外,形貌状态内容的解释就更多了。如气盛、气衰,扬眉吐气,窝囊受气,……。

描述景象的内容,如生气、死气、气氛、和气、精气、神气、福气、凶气。

中医理论中的气血、营气卫气、痰气等。

那么,如此繁多的用气来表达的内容,又说明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呢?

如何来准确定义“气”这个可以适用于表达自然中一切变化内容的事物呢?

它与古代数学中的数数、记数、识数、算数又存在什么样的关联关系?

显而易见,这个问题不解决,就无法揭示什么是“运气”,就无法进入司天在泉的理论研究。

在目前保留的司天在泉理论体系的说明中,有一个关键的运气学术语:

  • 司天象征在上,定居于客气第三步气位,统主上半年气候变化的总趋向;
  • 在泉象征在下,定居于客气第六步气位,值管下半年气候变化的总趋向。

古代医家运用"司天"﹑"在泉"来预测每年的岁气变化并推断所患疾病。

这里,有几个用现代科学理论无法解释的词汇:定居、客气第三步气位、统主……变化的总趋向、客气第六步气位、值管……变化的总趋向。

从这些古代的词汇中可以看出,司天在泉理论的形成,古人对这些词汇已经有了明确的名、数认识,而且,进入了复名数的可数性认识范畴。如“步气位”一词,已经不是一个单一的名字,而是由步、气、位三合而一的新名字。但是,这个名字仍然具有可数性。从第三步气位第六步气位的数字变化内容上来看,“步气位”之名应该不是一个常名,而是一个非常名。

那么,这个非常名是如何复合出来的?步、气、位如何三合而一?

显然,对习惯了数一名之数的数数方法来讲,这一个难于理解的认识障碍。这应该是揭示“司天在泉理论”的第一个认识难点。

另外一个难点,就是变化的总趋向。现代人理解“趋向”一词,是比较容易的。但是,中外文化中的趋向一词的差别是比较大的。

中文中的趋向有六种含义的表达:

1、“趋向”与“趋乡”同义。

2、都有前往与前行的意思。

3、也有归向、趋附的意思。

4、趋势。

5、倾向。

6、途径或者方向。

那么,“总趋向”应该表达的是什么样的内容呢?

通过“全体、整体、总体”之间的认识层面差别,依据这个认识逻辑,“总趋向”又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呢?

这些内容总体认识之后,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貌结构属性结构?

这些内容,不是凭想象出来的东西,而是名、数一体化的数字体系的又一种进步认识。而只掌握一名数数的法则去认识这个系统问题,显然是无法入门的。

与上面的两个问题相比,定居、统主、值管的理解就相对容易了一些。

所以,把司天在泉理论可以划分为两个认识层面:

一个运气学知识层面;

一个在运气学术语的基础上,将其二合而一之后则可建立司天在泉理论的认识层面。

因此,在研究司天在泉理论之前,一定要先搞清楚什么是运气学

而运气学中的难点,则一名数数数方法、复名数数数方法、多名数数数方法的链接过程认识。

归根到底,仍然是一个属性数学的基础知识问题。

所以,还要继续对属性数学的数数法则进行继续研究和学习,才能走进司天在泉的时空观。

这种时空观也称为“道观”,因为,它仍然遵循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”的认识原则。

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@foxmail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niumingzi.com/7069.html